![](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feuille1974/1379943800-2844249130.jpg)
10月18日
一早大夥起床後發個呆,東摸西摸,搞到十點多才出門。不過這天的行程不趕,是最標準的西藏觀光客行程:同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昭寺與布達拉宮。為了把新婚時親朋好友的祝福一起帶來西藏,蜜月中的美璟和小晏還把簽名喜綢帶來拍照,上頭有小朋友亂簽的陳水扁,寫得小小的,不過重點是路人都注意到了。
至於提起那二座赫赫有名的西藏地標,就不能不稍微帶一下古早的西藏歷史。青康藏高原在七世紀以前小部落林立未曾統一過,七世紀初藏南雅礱河流域(雅魯藏布江的支流)的吐蕃族(「蕃」要唸成「波」)崛起,掌握了藏南縱谷的精華地區,未滿二十歲的吐蕃王松贊干布進一步統一了藏地,與東北方興起的大唐帝國接壤。為了避免與鄰國發生爭執,吐蕃王朝採取的是和親政策,為年輕的國王迎娶中國的文成公主及尼泊爾的赤尊公主(或稱尺尊公主)。為了迎接新王國新氣象,松贊干布在今天的拉薩大興土木,並將國家的政治中心搬到拉薩河流域,布達拉宮的前身正是松贊干布的新建的王宮。
當時的中國和尼泊爾都是佛法盛行的國家,公主遠嫁不免要帶著佛像和佛經,為了善待這些家鄉來的尊貴佛像,大昭寺應運而生,大昭寺的藏名「覺康」就是佛殿的意思。大昭寺的選址故事至少有二個版本,官方說法是依據大昭寺的壁畫而來,據說松贊干布為了安置赤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佛像(或稱不動金剛),在陪公主散步時將自己的戒指拋向空中,以戒指落地點來建寺,結果掉到一個池塘中,頓時湖心金光閃閃、瑞氣千條,冒出九級白色佛塔,後來就找來一千頭白羊背土填湖,依照當時所想像的佛國天堂格局(一般稱為壇城或曼陀羅),建了這座佛寺。
另一個選址的民間說法是,文成公主為了安置從中國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佛像,參考陰陽五行,認為拉薩河谷的地形像一個仰臥的魔女,唯有在代表魔女心臟的池塘填土建寺才能鎮住魔性,後頭羊咩咩工作大隊的情節就差不多了。我原以為非官方的說法是從旅行社傳出來的諕人故事,不料後來在西藏博物館還真看到一幅民初時期畫的仰臥魔女圖,證實這個說法也是大有來頭。雖然文成公主看風水的說法有點扯,不過她的地位崇高卻是不爭的事,她使佛教在藏地深化並帶入中國的織布技術,所以也被視為綠度母的化身(度母,指佛法上有成就的女性,藏語稱為「卓瑪」,也是藏族姑娘常取的名字,而綠度母與白度母傳說是觀音菩薩的二滴眼淚化成的)。
吐蕃王朝在九世紀中衰落崩解,但無損於大昭寺在藏民心中的地位。今日的大昭寺前廣場,不分陰明雪雨,每天都有從遠地跋涉來的信眾向寺院磕長頭,每天都有藏民在八廊街轉寺,而成千上萬的參拜人潮,也讓大昭寺成為西藏最擁擠的寺廟。寺裡的喇嘛除了綜理寺務外,維持秩序也成了主要的工作,與其他佛寺相比,這裡的僧人比較沒那麼和藹可親。至於門票,七十元,不像其他景點給的是一張憑券或明信片,而是一塊信用卡大小的光碟片,相當先進;只是我購票時講中文,賣票的喇嘛卻用英文向我道謝,有點奇怪。
由於建寺時西藏的佛教還沒有分門立派,大昭寺不像西藏大部份的佛寺依山而建,也無法歸類在任何宗派。在寺裡除了可以看到松贊干布及二位公主的塑像、公主們帶來的佛像,也可以看到許多藏傳佛教的主角,包括大日如來為首的五方佛、綠度母為首的二十一度母、千手千眼觀音、藏傳佛教大師蓮花生及宗喀巴。買門票的好處是不需要和參拜人群排長龍直接進入主殿,不過有些佛像在主殿旁的小房間裡,不從主殿外開始排隊根本擠不進去,我沒有哪尊佛像非看不可的執念,便到頂樓去曬太陽。頂樓可以買到一些大昭寺特有的紀念品,還可以看到布達拉宮突出於拉薩市區,聽著寺內二樓藏族婦女合唱團讚頌佛法的歌聲,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情。
原本在大昭寺附近挑了家驢友餐廳用午餐,不過他們家師傅和我一樣得腸胃炎不供餐。老闆轉介我們到雪域餐廳,那是一家和瑪吉阿米差不多價位的餐廳,吃一餐要比平常多花三到四倍的錢,不過有英文菜單而且西餐、藏餐、中餐、尼泊爾餐一應俱全,很多在拉薩被餓壞的西方人會來這吃飯。這裡的酸奶蛋糕(就是優酪蛋糕)據說也很不錯,只可惜我只有看別人吃的份,我的三餐仍然只有白吐司。
下午二點整,我們準時到了布達拉宮的正門口。「布達拉」和「普陀」的梵語原文是一樣的,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原本住在布達拉宮的歷世達賴,也就順理成章被視為觀音的肉身代表。一如先前提及,達賴喇嘛並非從第一世開始就住在布達拉宮。達賴喇嘛其實是十六世紀末蒙古汗送給哲蚌寺活佛的稱號(達賴在蒙文中是大海的意思,達賴喇嘛就是智慧如海的大師),十七世紀初,再經清朝皇帝正式冊封,達賴喇嘛從此成為官方承認的最高宗教領袖。然而受清朝冊封者是達賴四世,一到三世為達賴四世向前追認歷代哲蚌寺住持。達賴五世時格魯派聲望已如日中天,為突顯尊貴,才將駐錫地遷到原來是王宮的布達拉宮。
至於格魯派如何興起,那得再交代一下吐蕃以後的西藏歷史。話說吐蕃王國與大唐帝國約同時期衰敗後,西藏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一直到十三世紀,後藏薩迦地區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受到元帝國忽必烈大汗的冊封,才確立了中國在西藏的宗主權以及政教合一地方政權在西藏的正統性。其後雖然北京當局都有派駐藏大臣監督西藏事務,然而不影響西藏各地方政權的自治地位,西藏地方政權的演替,也不受中國改朝換代影響。明代以後,對西藏的活佛法王採取分封眾建的政策,西藏宛如同時期的歐洲教區林立,各寺各派在享有大小不等的權力後,宗教腐化過程和天主教在歐洲如出一轍,十四世紀末宗喀巴大師重振戒律廢弛的藏傳佛教,創立格魯派並得到民眾支持後,才發展成為主流。
回歸主題,建在獨立山丘上的布達拉宮其實是個外面比裡面有看頭的地方,它的內部陳列雖然也是與山下世界成強烈對比地極盡奢華(突然想到中台禪寺),但是很多地方都封閉不讓參觀。少數開放的地方,燈光昏暗,而且所有東西一律不能碰也不能拍攝,隔得老遠就怕被人看太清楚。看得出有自助語音導覽的設計,入口處卻也沒提供導覽耳機。我只隱約記得看了歷世達賴的鑲滿珠寶的黃金靈塔,達賴坐床的大殿(其實也不太大,可見當時佐臣不多)、許多供著長壽三尊(無量壽佛、勝尊佛母與白度母)的房間;記得更清楚的是,每間展室都有官方請來的僱員嚴密監視,繃著臉而且架子不小(我看到有人花了四十元買套明信片要自行蓋紀念戳,賣的人不准,而且只願意幫他蓋一張,理由是他的印泥很快就會用完,真夠荒唐)。倒是有間正在整修中的房間,女工們分二班,輪流夯土唱歌,很有節奏,不看東西只聽歌,反而印象最深。
由於過度管制參觀人潮,布達拉宮裡沒什麼人氣,我也不想停留太久,不到二小時就逛完了。整個宮殿的外觀是一群白色碉樓包著中央的紅色大殿(俗稱白宮與紅宮,紅宮是佛殿與靈塔所在),相當氣派,不過看外觀不需要花大錢買票,從拉薩每個空曠或制高的角落都可以看得到布達拉宮,在西藏解放紀念碑大廣場拍正面照或是到背面山腳下的宗角祿康公園(或稱龍王潭)拍它的倒影,都有怎麼拍怎麼像明信片的成就感。至於布達拉宮內部,套句玩笑話,不看遺憾終身,看了終身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