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 迪曼(2750m)→底庫波卡里(3060m)
聽Ramesh說,好天氣的時候,從迪曼往東北方看去,是世界第八高峰馬納斯魯(Manaslu,8156m)。然而早上雪山和藍天還是封印在雲層中,無緣一見。只能往好處想,接下來開始健行不用再坐蹦蹦車,而且是往安娜普納乾燥的後山前進,天氣應該會一天比一天好。雨水洗過的山色,顯得格外青翠,路邊的小花朵朵帶淚,讓人特別憐惜。
▲雨中的迪曼
離開迪曼不久,綿綿的小雨停了,路旁結實累累的蘋果樹預告我們已進入重要蘋果產地馬南地區,田畝中尚有帶穗的小麥,粉紅色的蕎麥(buckwheat)花海更是釋放了眾人的浪漫少年(女?)情懷。尤其對第一次來尼泊爾的隊友來說,路邊小小的轉經輪、路過的牲口、曬製蘋果乾的民家,什麼都是新鮮的,大隊人馬走走停停,硬是比預計時間多了二個小時才到札美。
札美是馬南地區首府,進出城都有小城門,生活機能良好,除了政府單位,水力發電廠、旅店、商家、佛寺、佛塔、嘛呢石堆一應俱全,但也只是個十分鐘就可以把街區走完的小山城。我們就在札美吃午餐兼採購,由於餐廳有Wi-Fi,人手一機忙著上網,不像幾年前山上網路還不通,等上餐的空檔多半靠打牌來打發時間,行動網路時代這些拉近人和人距離的小遊戲讓位給了臉書和line,反而少了可以和語言不通的挑夫互動的機會,其實有點可惜。
札美之後,健行的路改到馬祥帝河的左岸,好天氣時是仰望安娜普納二號峰(Annapurna II,7937m)的好地方,路過巴拉塘(Bhratang)時河谷右岸掛了至少五、六條白瀑,左岸則是企業化經營的蘋果園,這邊種的是日本引進的大果實品種,果園外還築起了比人高的木籬笆防盜,並有標示警告擅闖者罰款五千盧比,行走在果園外好像在參觀監獄。下午天際漸漸裂出雲洞,未經開墾的山坡上是成片的喜馬拉雅白松林(Himalayan white pine,或譯為喬松),白松林後則是一大片高聳的斜板岩,隨著雲氣漸散,大斜板像被慢慢打開的畫卷,愈拉愈長,愈來愈大,最後出現的竟是個完整的冰河圈谷!斜板岩峰的名字叫「天堂之門」(Swargadwari,4895m),那股直逼目光的氣勢,果然名如其份。
走到天堂之門山腳下已近黃昏,再度回到河谷右岸,爬上地上落滿松果及松針的小山丘,今晚住宿點底庫波卡里(Dhikur Pokhari)就在白松林的破口處,由於前一天行程延誤,原訂住宿點比桑(Pisang)還是走不到,不過在尼泊爾山區健行,走到哪住到哪本來就很自然,一切隨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