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11 馱龍高營地(4925m)→馱龍隘口(5416m)→木地納(3760m)

1101.jpg

1102.jpg

  凌晨三點起床上廁所時,意外發現雲層變薄了,獵戶座正在頭頂打招呼,心頭一喜,以為天亮時將有整排雪山歡迎我們,不料等到五點吃完早飯,外頭又是霧雨茫茫。到底大家也都準備差不多了,貼個國旗拍個團照,天也差不多亮了,趁早上風小,還是早點出發通過馱龍隘口比較重要。
1103.jpg

1104.jpg
  從高營地通往隘口一路緩上,已經是寸草不生的寒原氣候,荒涼的冰河圈谷、石漠搭配著肆意飄蕩的霧氣,有如電影場景,Honda說這是魔戒裡的末日火山。路上雖然沒有任何積雪,但是路邊每隔一段距離就立有將近三公尺高的雪地路標,足見冬天大雪時積雪會有多深。Ramesh說,冬天下雪後雖然還是可以走A/C,但因為要通過風大雪大的馱龍隘口,以致於需要僱人先行開路架繩,團費會拉高許多,適合十人以上的大隊伍。
1105.jpg

1106.jpg

1107.jpg
▲馱龍峰
1108.jpg
  八點左右,前方的路終於不再有任何上坡,山神可憐我們一早出發都沒大景可看,在我們左前方揭開一方白雪皚皚的大山塊,近在咫尺、氣勢逼人,讓我有回到吉力馬札羅火山正南方的峽谷營地看山頂冰冠的錯覺,這是A/C主線上有不少人攀登的馱龍峰,前年發生大雪崩帶走不少生命的冰峰。路邊的告示牌及飛揚的經旗,也告訴我們海拔五千四百公尺的馱龍隘口到了。我們在隘口的小茶館點了熱茶,靜靜沈浸在雪峰的庇蔭下,Ramesh說通常大隊伍總是會有一、二個成員體力比較虛弱拉長行進速度,所以他原本估計我們要三小時才走得到隘口,不過看起來每個人狀況都很好,預計中午我們就可以到達木地納(Muktinath,也有中文譯名是木克定,不過nath沒有翻譯出來)。不過他大概也沒想到愛拍照和走不動其實對行程的效果是差不多的,本隊名模眾多,加上有奶油手隊友常在掉東西找東西,在隘口也待了將近一個鐘頭才離開。
1109.jpg

1110.jpg
▲強古
  離開隘口時馱龍峰又躲回雲裡,細雨雜著雪花和冰晶一陣一陣飄下,不由得讓人想來段應景的《Let it go》,我們順著之字坡快速陡下,漸漸也突破雲層(的下緣),映入眼前的是木斯塘地區幾乎草木不生的典型土山,土地被陽光打亮後,呈現的是黃土的基調,偶有綠色點綴之處,都是山麓間的綠洲小鎮。下山時在第一個有人煙的小村子強古(Chhangur)裡遇到一位六十幾歲美國歐巴桑,今年十月要去參加西藏的自行車旅行,特別來尼泊爾做高度適應,歐巴桑來過台灣自行車環島,知道我們從哪來,立刻脫口一句中文「我愛台灣」。老實說我真的很佩服這些退休後可以自己一個人就世界趴趴走的老人家,身體硬朗的很,圓夢不用找一堆藉口,說走就走,見過越多,就越覺得我自己也要身體力行。沒有旅伴確實有時候挺孤獨的,看到大山大水心裡有什麼感動少了個可以用眼神就可以分享的對象,不過人最終要學會的永遠是自己面對自己,有伴沒伴都不應該是自己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的藉口,當然,把自己的身體保養在隨時可以出發的狀態是必要條件。
1111.jpg

1112.jpg
  我們在下山的路上,也見著了一群尼泊爾野戰部隊,正要前往馱龍山進行高地訓練,光想到他們要到海拔六千公尺以上的地方去訓練,就覺得心裡發毛,從他們旁邊經過,可以明顯感到一股肅殺之氣,難怪尼泊爾籍的傭兵是世界出名的。先不提我們這群沿途聊天拍照,完全沒有威脅性的死老百姓了,想想我以前帶過的那群菜鳥兵,目光呆滯缺乏殺氣,單比眼神就全輸了。
1113.jpg
▲木地納(藍尼寶瓦)
1114.jpg
▲木地納的pub
1115.jpg
Hotel Monalisa
1116.jpg
▲蘋果乾製作中
  木地納的「納(nath)」,在尼泊爾語中是神、寺廟的意思,木地納其實指的一個名叫藍尼寶瓦(Ranipauwa)的小鎮中最有名氣的一區寺廟,只是由於木地納在印度教的寺廟中神格相當高,許多印度地區的信徒會專程搭機來參拜,外地人多直接用寺廟的名字代替小鎮的名字,久而久之地圖上也直接用木地納來標示地名。木地納目前分為新舊兩區,寺廟及許多現代化的房舍都在新區,我們住的旅店叫Hotel Monalisa,旁邊就是家雷鬼音樂pub,從馬南走到木地納,感覺像從十九世紀突然掉到二十世紀,反差感很大。
1117.jpg
▲有電當充直須充
1118.jpg
▲道拉吉里一號峰及土庫切峰
1119.jpg
▲塔帕峰
  走到木地納,A/C的登山健行行程可以算正式結束,原本預計大晴的話可以雪山看到飽,只是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一號峰(Dhaulagiri I8167m)及木斯塘地區另二座名峰土庫切峰(Tukuche Peak6920m)、塔帕峰(Thapa Peak,又名Dhampus Peak6012m)都因為雲氣厚重只有短暫一面之緣。午餐後Ramesh和我們約好四點去木地納的寺區走走,而眾人像終於下戲的演員,排隊沖澡洗淨鉛華(泥灰),十個人排一間浴室洗了二個鐘頭還不夠用,等到最後一位洗好都已經四點半了(Ramesh自己還沒洗),眾人才輕裝前往位於小鎮東高處的寺廟群參觀。
1120.jpg

1121.jpg
  這天也是我們和挑夫群說再見的日子,由於Dev和挑夫們隔天一早就要自行搭車回老家,晚上我們特地把帶來的禮物(主要是一些貼身衣物、牛仔褲和走到最後開口笑的鞋子)裝成福袋,另外把小費都裝入紅包袋,逐一向挑夫們說謝謝。看看我們最後湊出的六大袋禮物,都是挑夫從迪曼一路背過來的,突然覺得好像有點虐待挑夫,不過這些都已經是請大家努力節制別帶太多禮物後的精華了,我想挑夫們收到了滿滿的謝禮應該還是超級開心才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euille1974 的頭像
    feuille1974

    山行者的筆記本

    feuille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